top of page

為什麼我為六歲的兒子操練「奧數」

核心信息:放棄腦內思考,採用紙上思考 (Think on Paper)

不久前,就讀小一的六歲兒子告訴我,老師為他報了名參加奧林匹克數學比賽。老師基於什麼準則在一班多個學生中挑選了我兒子,我不知道,大抵是他的數學成績不錯吧。至於奧數,我自己未曾參加過,但類似的數學比賽在加拿大唸中學時卻參加過,成績尚可。相信曾參加過公開的知識比賽或考試(諸如TOEFL, IELTS, GMAT)的朋友都知道,儘管每次考試的題目都不一樣,但其題型,基本套路卻是萬變不離其宗。我為兒子操練奧數,並不是期望他在比賽中奪得什麼獎項,為澳爭光,增加CV本錢,贏在人生起跑線之類,而是希望他建立一個終生受用的技能:在紙上思考(Think on Paper)

就讓我用一個例子來解釋。我在網上搜尋小一奧數的練習題,其中一題是這樣的:

一班學生排成一隊進入博物館,小明是從頭數起的第20名,小新是從尾數起的第23名,而且小明站在小新身後,問這班學生一共幾人?

相信一般成年人也不容易一下子想到答案吧,何況是小一學生。要解這道題,學生必須一邊掌握多過一個數據(兩個角色的前後排名),一邊加入新資訊(小明站在小新身後) ,再進行運算。難不難?對小一的學生而言,絕對難。解題的關鍵是把題目的情況用紙筆畫出來。


ree

這樣畫出來的話答案便一目了然:20 + 23 - 2 = 41 (因為當中有兩個數字重複,所以要減 2)

這類問題考驗學生的並不是運算能力(簡單的加減數) ,而是把問題、數字形象化,繼而進行邏輯思考。而關鍵的能力,是紙上思考(Think on Paper)。把問題寫在紙上,再用紙筆開展思考和Problem Solving。

別小看這個看似簡單的技能,它並不是一般人的思考模式。一般人遇到問題時,都習慣在腦海接收問題,在腦海分析問題,在腦海思考解決辦法。這種思考模式,我姑且稱之為「腦內思考」。

例子:

「我餐廳應否推出現在流行的韓式菜單,以迎合大眾潮流?」

這位餐廳老闆需要考慮不少問題,例如:

「韓式菜單的市場接受度如何?」 「韓式菜單該如何定價?」 「現在的廚師團隊懂得做韓菜嗎?」 「競爭對手有做韓菜嗎?他們成功嗎?」 「如果顧客不接受,那怎麼辦?何時斬纜?」

太多問題,太多可能性,如果老闆只用腦內思考,很可能會出現問題無限Loop的情況,或未能真正想清楚或想得透徹。如果老闆用紙思考,可以用類似思維導圖(mind map )的方法。



ree

這個mind map還可以擴展下去,做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。從以上的例子可見,紙上思考比腦內思考更有效,它的好處至少有三個。

1. 運用不同感官去解決問題 紙上思考運用了三種感官,視覺(看見紙上的問題),觸覺(書寫問題)和思維能力。相比腦內思考只用一種感官,紙上思考由於運用不同感官刺激,其思考的廣度,深度,質量,都能立即提升。

2. 把問題抽離,思考更客觀 當你把問題寫在紙上,這個問題便脫離了你。我的意思不是把問題寫在紙上便不用解決,或問題便不屬於你。而是把問題寫在紙上時,你等於把問題從自己身上抽離,而問題連帶著的各種情緒也能一併抽離。不信?下次遇到帶有情緒的問題時,不妨把問題和情緒寫下來,然後觀察一下自己的情緒變化。把問題抽離的好處除了EQ提升外,你可以更客觀地分析事情。當你看著紙上的問題時,便尤如用第三者的身分去處理。多了對事,更客觀,少了對人,降情緒。

3. 有助與人溝通和商討問題 紙上思考比腦內思考更易與人溝通。試想象你把想法清晰地展現在紙上再與人討論時,別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理解你想法背後的邏輯。更甚者,雙方可以在紙上開展討論,效果相得益彰。如果概念只停留在腦海,別人只能單憑你的說話去理解,便可能出現理解上的偏差、誤會,而且雙方之間的互動亦大受限制。下次要說服老闆或與同事討論時,不妨把想法寫在紙或白板上再進行討論,比較一下與「齋Talk」的分別。

兒子的奧數比賽最終沒有什麼成績,但我希望播下紙上思考的種子,令他終生受用。

Comments


© 2018-2025 by Ding Maker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Ltd.

bottom of page